叮叮叮……”一阵急促的铃声划破新区法院戴茹芳工作室里纸张翻动的窸窣声大资本配资,调解员戴茹芳像往常一样熟练接起电话,没想到这通电话,竟然勾起了她十三年前的一段回忆。
故事的起点,要回到十三年前。那时的戴茹芳是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的一名审判员,经手了一起至今印象深刻的案件——当事人正是老莫。彼时,老莫购买了某商场的两间商铺,并出租获取收益。两年后,该商场因经营不善重新招商引资,欲将包括老莫租下的商铺在内的一排商铺交由某单位集中经营,并与老莫商量,给予承包单位免两年房租的优惠。老莫不同意,僵持之下,承包单位未经老莫同意,就将其租下的两间门面房改造了商场配套设施,老莫一气之下提起多起民事、行政诉讼。
这起纠纷盘根错节,矛盾尖锐。关键时刻,戴茹芳提出的调解思路成了破局关键:不变更集体租赁管理合同核心条款,由实际物业管理人回购商业用房,推动双方各退一步。最终,这场纠纷从根源上得以化解,衍生矛盾也一并平息。正是这场案件里,戴茹芳的专业、真诚以及多方协调的坚持努力,让老莫打心底里信服——一种沉甸甸的信任,就此在两人之间扎根。
十三年倏忽而过,当年的案件早已尘埃落定,但这份信任却从未褪色。2024年末大资本配资,老莫遇上了新麻烦。
那次,他和妻子在外旅行时网购了一台洗衣机,送货时因不在家,便让送货人将洗衣机放在门口。可第二天拆封时,他发现洗衣机外观破损,平台卖家虽同意退款并让他自行处置洗衣机。令老莫意外的是,送货人称自己是老莫所在区域的实际业务承包者,洗衣机应归其所有,上门主张所有权;物流公司也随后上门索要洗衣机。各方争执不下,老莫不敢轻易交出洗衣机,只好上报平台,可问题始终悬而未决。
这台“烫手山芋”般的洗衣机放在家里,导致老莫没有地方放新机,硬是在冬天手搓了两个月衣服。随着天气转暖、工作渐忙,送货人、物流公司频频上门讨要,老莫又急又气,分别向市场监督局、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进行投诉,但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无奈之下,他再次走上诉讼路,就投诉意见未得到妥善处理落实提起了多起行政诉讼。新区法院立案后,发现多起行政案件都源自同一个争议,为实质化解争议,委托调解经验丰富的戴茹芳进行化解。
接到案子,戴茹芳查阅了本案及关联诉讼,发现老莫进行了投诉、复议、诉讼,相关案件分散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不同行政机关和法院,总数多达18件。戴茹芳下定决心,一定要一揽子解决,于是拨通了老莫的电话。
接到电话,发现是“老熟人”,老莫感到很惊喜。第二天一早,老莫就赶到了工作室,一进门便激动地握住戴茹芳的手:“戴法官,这么多年没见大资本配资,您居然还记得我!这点小事麻烦您,我都不好意思,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处理,才投诉、诉讼的。可案子到您这儿,我就放心了,我就信您!”
戴茹芳回握他的手,递上一杯热茶,让他慢慢说。老莫从包里掏出一摞材料,不好意思地念叨:“年纪大了,手抖,字写得不好……”一个上午,他把憋了许久的话全倒了出来:爱面子的他既怕邻居议论,也心疼老伴挑的洗衣机出了岔子,更受不了冬天两个月手搓衣服的煎熬。多少不好深说的委屈,在这位“老熟人”面前,终于得以倾诉。
戴茹芳开诚布公地分析案情,用通俗的话把法律条文讲透,设身处地琢磨老莫的难处。十三年前,正是戴茹芳从根源入手的调解方案,让老莫的租赁合同纠纷得以圆满化解;十三年后,这份信任成了新纠纷化解的“加速器”。
基于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调解工作推进得异常顺利。“我就信您!当年我就说过,您怎么说我就怎么做。”调解时,老莫反复念叨的这句话,道尽了十三年未变的信任。由于案件多,涉及多个法院,省市法院共同参与并指导新区法院开展化解工作。最终,困扰老莫两个多月的难题仅用了五天就迎刃而解:老莫撤回了所有诉讼,一场可能持续拉锯的纠纷,在信任的加持下快速画上句号。
见证了整个经过,协助戴茹芳工作的书记员朱佳悦深有感触,她说:
从南京中院的法官到江北新区法院的特邀调解员,十三年间身份在变,戴老师化解纠纷的初心始终未改。而老莫对她的信任,也跨越了同样的时光——从租赁合同纠纷到网购争议,案件在变,但老莫对戴老师的信任始终如一。司法实务中,当事人与法官们的交集多随案件终结而淡去,像这样跨越十三年的重逢与信赖,十分少见。
我有幸见证了纠纷化解过程,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老莫走进工作室时,眼里瞬间亮起的光,道尽了信任与敬重,让这份特别的相遇有了更动人的注脚。
这让我想起与戴老师共事的这五年。见过她给当事人打电话时耐心倾听的模样,见过她接待来访者时递上纸巾擦去泪水的温柔,更见过她在每起案件里逐字核对细节、反复琢磨解决方案的较真。她总说:“案子里藏着当事人的酸甜苦辣,得用心去读。”于是我学着跟着她的目光,透过卷宗看到当事人的难,体会他们的急,慢慢懂得:司法者的专业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把当事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就像老莫的信任,从十三年前的案件里发芽,到今天重逢时已长成枝叶繁茂的树。从前总在想,案件结束后当事人会如何说起我们?如今亲眼见到,那些被妥善对待的纠纷、被认真倾听的诉求,会变成当事人心里的“定心丸”,变成司法公信力最生动的注脚。戴老师播下的种子——那份专业与真诚,正在更多司法者心里扎根,终会连成一片为老百姓遮风挡雨的森林。
文字:朱佳悦编辑:吴玥审核:潘伟、邢黎大资本配资
广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